党支部实践活动——红色背篓教育基地&周口店遗址科学家纪念园参观学习
11月3日,基础软件与系统重点实验室党支部开展了红色背篓教育基地和周口店遗址科学家纪念园参观学习的实践活动。党支部书记薛白、青年委员费腾、组织委员王珂音、宣传委员瞿荣及党支部成员柴文健、程络、高丁超、高华健、何锦龙、何润洪、贺翔、洪鑫、黎梓浩、李博涵、李佳洺、李勇、林鹏、刘秉星、刘曾可、刘程华、刘宗鑫、马锟、马思源、马旭、聂泽、任丽欣、申世东、苏涵、谭嘉伟、王明阳、吴辰昊、吴陶然、徐家乐、杨潇潇、苑照月、张昕荻、张旭东、朱吉羽、朱凌峰、朱美霖、祝世豪、高敏博共42位同志参加了这次活动。
11月3日上午,基础软件与系统重点实验室党支部乘坐大巴到达了红色背篓教育基地。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参观,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对红色精神的深刻领悟。红色背篓精神是指坚决听党话、坚定跟党走、坚持为人民的精神。这种精神源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市原房山县周口店供销合作社职工王砚香带领团队,肩背背篓,跋涉于崇山峻岭,为群众送货和收购农副产品,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信仰。纪念馆坐落在一片郁郁葱葱之中,仿佛是历史的守护者,静静地诉说着过往的故事。一踏入纪念馆的大门,我们就被一种庄重而肃穆的氛围所包围。墙上挂着的老照片,展柜里陈列的旧物件,无不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
我们在参观红色背篓精神纪念馆的过程中,通过实物、视频、图片了解红色背篓精神的内涵。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红色背篓的精神内涵,我们还观看了纪念馆内的视频学习资料。我们从中感受到了他们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这些视频让我们更加直观地理解了红色背篓所代表的精神——那是一种不怕牺牲、勇于奉献、坚持到底的革命精神。我们随着讲解员参观学习了红色背篓教育基地中的每一个章节和故事,讲解员的声音温柔而有力,她深情地讲述着红色背篓背后的故事。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背篓是劳动人民最常用的工具之一。而红色背篓,更是承载着无数革命先烈的艰辛与奋斗。它见证了他们在艰苦环境下依然心系群众、无私奉献的精神。每一个背篓,都仿佛是一个小小的世界,里面装满了信仰、勇气和希望。
在红色背篓教育基地,党旗迎风招展。党支部全体成员整齐列队,在薛白书记的带领下,我们举起右拳,面向党旗庄严宣誓。那一刻,誓言铿锵有力,激荡着每个人的心灵,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之后,党支部的同志们背起背篓,体验当年供销社职工的艰辛,深刻体会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相信能激发和坚定我们艰苦奋斗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党支部书记薛白和党支部成员重温背篓交接仪式。参观结束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红色背篓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工具,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不能忘记那些为革命事业付出巨大牺牲的先烈们。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成为我们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
下午我们来到了周口店遗址。这是一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这个被誉为“北京人之家”的地方,静静地躺在北京西南的群山怀抱中,仿佛一位慈祥的老者,见证了人类几十万年的沧桑巨变。下午的时光悠闲而宁静,当我们踏入这片神圣的土地时,一股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脚步,生怕惊扰了这片沉睡已久的土地。
我们沿着蜿蜒的小径,穿过葱郁的林木,来到了著名的“北京人”化石发现地——龙骨山。站在那些看似普通却又充满故事的岩石前,我们仿佛能听到远古时期人类的脚步声,看到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狩猎、采集、生活的场景。我们试图想象和还原“北京人”的生活习性、进化历程以及他们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每一个细节都让人惊叹不已。
周口店遗址内建有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通过参观周口店遗址公园,能激发党员们的科学家精神和爱国精神。党支部成员们不时停下脚步,交流着各自的感受和想法。大家纷纷表示,这次参观不仅让自己对人类的起源和进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激发了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和对人类文明的敬畏之心。作为新时代的科研工作者,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先人的探索精神,不断攀登科学高峰,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夕阳西下,当最后一抹余晖洒在周口店遗址上时,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个充满历史魅力的地方。回望这片古老的土地,心中充满了感激和敬畏。感激它为我们保留了如此珍贵的文化遗产,敬畏它见证了人类文明的伟大历程。这次参观,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旅行,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精神的升华。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带着这份敬畏和感激,继续前行,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追求和探索。